10月29日,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教授、比较文学博士张嘉如做客黄河讲坛,以《舌尖上的道德:走向关怀饮食美学新境界》为题,为我校师生作了一场生态视角下的关怀饮食美学讲座。
她从何为关怀饮食美学、西方饮食美学理论的发展以及中国前现代化饮食美学等方面,全面阐释了“吃”的生态化、审美化与伦理化。
关怀饮食美学:探索饮食美学的道德潜能
作为一名生态、环境和动物文化研究批评学者,张嘉如从环境正义的视角下审视美食文化,探索饮食美学里的道德潜能,并将之定义为关怀饮食美学。她提出,吃不仅关乎基本生存 、个人品味、社会身份地位,现在更关乎到全球食品安全、环境污染、食物链、动物权或物种锐减、贫富差距,甚至与地球存亡有关。吃的危机更突显的是人文精神的危机,也是美学的危机。她强调,这也更突显了环境人文教育的重要性。
西方饮食美学:从视为野蛮、原始的事件转向审视食物的共施动性
张嘉如结合巴洛克风格餐具摆饰的图片以及电影《厨师、大盜、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》形象地说明,在古典社会学结构主义二元思维里,对于“吃”带有根深蒂固的对生物性的厌恶。所谓的文明就是将这种原始的、野蛮的、有机的生物学加以美化。
通过对比社会学家的观点,张嘉如阐释说,美学家Arnold Berleant将美学定义为一种仰赖直接感官感知的经验模式。由此,西方美学家开始尝试矫正传统的二元思维,在食物哲学家看来,作为美学经验的客体,食物有味道,这种味道诉诸感官的感知。
近些年,Jane Bennet、Carolyn Korsmeyer等学者将食物突显为论述的主体而非美学的客体,食物是施动者,它能够改变人的身心状况的,能够让我们去感恩环境、感恩农人。学者Korthals则从一个“水平”的视野,将整个食物产业链纳入关怀美学,呼吁关注农业、烹饪、食材本身以及整个消费产业链。
中国前现代化饮食美学:品尝被视为获得知识与智慧的来源
张嘉如指出,与西方不同,在中国品尝被视为获得知识与智慧的来源,被赋予极高的美学价值与意义。比如在中国的神话里,将中国人由狩猎文化帶入农业文化的神农四处旅行尝百草、治百病,品尝过程帮助建立中国药草知识系统,为中医奠定了基础。道家饮食养生传统注重精神的提升,佛教传统里也将食物视为一种药。
讲座最后,张嘉如分享了台湾第一家裸食餐厅的案例,她说,店内的食材、烹调过程以及环境设计,都符合《国语?楚语上》对“美”的定义,即“夫美也者,上下、內外、小大、远近皆无害焉,故曰美”。这也是关怀饮食美学的理念。
张嘉如:美籍华人。艺术硕士、比较文学博士,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教授,曾担任ASLE学会的执行委员,台湾动物平权促进会的理监事。其学术研究领域为动物批评研究 、生态文学批评、环境文化研究、生态电影批评研究、禅宗生态批评等,发表有十数篇中英文学术文章。代表作《全球环境想象与生态批评》,2013年由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。
地址: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平安大道195号 邮编:450000 服务中心联系人:柏老师 电话:0371-61287328
Copyright 2005-2024 gaokao.haedu.cn, All Rights Reserved